左图:丁力向人们讲解叶画作品,演示制作过程。右图:丁力带人们徜徉于一“叶”艺境。受访者供图
“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宁静。”这是一名网友对丁力作品的评价。
90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叶雕传承人丁力出生于湖北咸宁,自幼学习绘画、雕刻等,13岁接触并开始研习叶雕。其间,丁力辗转在各地学习不同类型的绘画方法,将其与叶雕、叶脉画技艺相融合。与此同时,他带领团队将叶片防腐技术提升至第五代,破解了叶画“易腐难传世”的困境。
在他手中,来自云南深山的树叶,历经清洗、揉制、防腐处理等数十道工序,再经构图、微刻、刺染等技法,最终蝶变为薄如蝉翼、筋络坚韧的叶画作品。
展开剩余85%与叶雕追求轮廓的阴阳留白不同,丁力创新的叶画表达方式并非在叶片上做“减法”雕刻,而是以银针为笔、矿物颜料为墨,在叶脉与叶肉间进行“加法”刺染,将工笔、水彩、油画技法凝于方寸叶面,赋予叶片色彩与纵深。
传统文化的讲述者
2018年,一幅由10片白玉兰叶组成、总长约2.7米的叶画版《清明上河图》亮相拍场,从20万元起拍,最终以97万元落槌。
叶画版《清明上河图》将虹桥斗拱、舟子摇橹、市井百戏等凝于叶脉经络,载体虽小却不减细节密度,汴京风华于叶面间纤毫毕现。
即将成交之际,作为创作者的丁力却主动放弃交易,支付了违约金。“拍卖数额很诱人,但我想再沉淀几年。”丁力说道。
此后的3年间,丁力一边继续打磨技艺、筹备新作,一边开办个展。2021年8月,丁力与他的叶画艺术走红网络,自此被更多人看见。
在丁力的叶画作品中,“一叶禅意”是他从14岁正式拜师起持续至今的创作母题之一。年复一年修习于叶脉经纬,不同于传统宗教题材的庄严厚重,他致力于让自己的禅境作品“更突出年轻、灵动”。
轻提叶柄,叶中佛像侧颜浮出温润光晕,风过时叶肉微颤,似在默诵一首千年经文。有人在丁力发布作品的自媒体账号下留言,“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宁静”。
受到多方启发,丁力逐步拓宽创作素材面。他从中国古代典籍、神话传说、书画诗文等华夏文明基因库中寻迹东方美学,由此催生了以《大唐西域记》《山海经》为代表的系列叶画作品。“后来我对这一板块进行了深化。”丁力补充道,“以宋代美学为核心,向上下朝代延展创作,力求讲好中国故事。”
丁力的突破之作,是一幅全长近15米的叶画版《千里江山图》。这幅由30片树叶组合而成的作品,摒弃了原作浅黄至绿的渐变底色,选用雄黄与雌黄两种矿石颜料打底,呈现出亮眼的明黄色调。丁力说,这是为了更好地契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叶片载体的表达框架。
“最不好呈现的是层次感。”丁力坦言,“既要表现山峦的近大远小,又要兼顾俯仰视角下的高低错落与空间纵深。”为此,他绘制了大量草图小样,耗费上百片树叶,最终以叠色法画出了他心中的江山气韵:施以极薄的颜料上色,每一片树叶至少叠加七八次颜色,直到层次丰满。
22幅远景、8幅近景,叶画版《千里江山图》的背后,是丁力4年的身心投入。
“那4年我几乎没做其他事情,收入也削减了大半,还得保持心绪稳定,自我提醒不要把自己‘逼疯了’。”丁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是一次突破,也是一次学习。”
经年累月只“磨一剑”,于丁力而言并非首次。
攻克叶片防腐难题
“攻克千百年来的叶画防腐难题,让其在不受人为损坏的前提下可永久保存”这件事,丁力花了11年。
提及研究的开端,现在的丁力将其归结为“年少轻狂”。师父曾告诉他:历朝历代名家在叶片上创作无数,但罕有传世,症结就在于缺乏有效的防腐手段。少年丁力听后,当即放出豪言:“我可以彻底解决。”
2006年,15岁的丁力开始琢磨解决办法。两年后,他寻来两名痴迷生物、化学的年轻“怪才”同他一起研究。这两位好友与叶画本身并无渊源,却成为这门技艺存续的关键外援。
“业内传统的第一代防腐技术达到的保存时限是15年到20年。”丁力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我们团队开发的第二代技术优化了化学配方,第三代将保存时限延长至50年。”
然而,在探索第三代防腐技术期间,团队遭遇了两年多的研发空白期——化学药水的相容性问题导致药水种类和比例需要不断重调,实验近千次却仍达不到理想效果。“要不要继续做下去”——成为堵在大家心中的一块巨石,周遭“不可能做出来”“异想天开”的质疑声进一步挤压着3人的信心空间,丁力回忆:“几乎看不到希望。”
几度濒临放弃之际,丁力成了那个不停“画饼”的人:“再撑一个月。”一月复一月的破碎、麻痹又坚持后,第三代防腐技术成功研制的喜讯终于冲走了积压的苦闷,3个年轻人“像疯了一样”,在实验室里“又叫又跳”。
研究期间,伴随技术难点的挑战,还有“钱”。
“早期售卖叶雕、叶画作品的收入杯水车薪。”丁力坦陈,万幸有几位认可他执着精神的企业家与艺术爱好者的资助,加上自筹资金,项目才勉强维系。
此后的第四代防腐技术,已能有效抵御酸碱侵蚀等。但对丁力而言,“还不够”。2019年第五代防腐技术成型,“物理+化学”双重屏障为叶片覆上最后一层“保护套”,自此让“叶上丹青”青春永驻。
其间,丁力遍访各地求艺,提升作品艺术水准。在云南,古法文身让他灵感乍现,以针为笔将颜料刺入叶片经络,将刺染技法迁移至叶画创作中;在四川,蜡染工艺启发他以刷蜡固色,破解叶面晕染难题……最终,他将各地所学与传统叶雕技法相结合,开创了以银针为笔、矿物质颜料为墨,通过刺染叶脉、叶肉成画的全新叶画制作方式。
同时,丁力结合工笔、水彩、水墨、油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近20年间创造出叶脉刺绘画、叶脉渲染画、叶脉墨染画、叶脉烙印画、叶脉磨色画等叶画门类。
“所有的艺术表达都有优势和局限,死磕一个板块容易走进死胡同,吴冠中老师曾点醒我,要学会借力,从别处寻找答案,再嫁接过来。”丁力总结道。
以“叶”为舟
5岁学绘画,8岁学手工雕刻,13岁初遇叶雕,14岁被叶雕第三代传人陈老先生收为关门弟子。丁力说,他对这门艺术有“莫名的喜欢”。
以叶为“舟”,21年过去,昔日痴迷于“叶子变画布”的孩子,已成为带观众游弋于静默与生机、幽微与深远、枯荣与旷达之间的人。据统计,2008年至2024年,丁力参展、办展119次,其中在法国、日本与国内的广东、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办个展21场。在展览中,他遇到过很多像他一样与叶画“心意相通”的人。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一次展览现场,一位年约50岁的观众在丁力的作品前驻足良久。他告诉丁力,这已是开展3天内他第二次前来,并决定“明天还要来”,原因是“一次消化不了这么多美好,得分几次慢品”。
丁力还发现,他的“作品们”会在不同地域的文化基因中寻到“知音”:广州观众相对中意“一叶禅意”系列作品;杭州的观众则偏爱叶画版《千里江山图》……让他欣喜的是,年轻的面孔往往能占到参观者的七成以上——这抹亮色,让丁力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的活力。
2016年,丁力在咸宁牵头创办了叶画工作室,吸纳了一些青年绘画师加入,共同完善叶雕与叶画作品。2020年,丁力创作的《飞仙嫦娥》,被咸宁市委市政府作为市礼赠予新冠疫情期间支援咸宁的云南医疗队。近年来,丁力先后获评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咸宁市青年拔尖人才。
同时,他长期尝试以体验课、短视频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叶画。课上,丁力指导小朋友掌握叶片处理等基础技法,讲解文化知识,从中发掘具备潜力的传承苗子。
去年9月,在团咸宁市委开设的青年夜校“非遗”课堂上,丁力受邀授课,300余名青年慕名前来,走近、赏鉴叶画作品,实操、体验叶画制作过程。
目前,丁力正在进行全国线下巡展,已走过10余座城市。他期待继续观察不同地域观众的文化偏好差异,探索与地方文旅机构、文化场馆建立长效合作,为叶画铺设一条更加坚实、可持续的传播与传承之路。
实习生 田娣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炒股平台入配资平台
发布于:北京市涨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